体育手机app在线下载

体育手机app在线下载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体育手机app在线下载 > 新闻动态 > 品牌故事 |《本草纲目》第二十四集——薄荷的故事_医道_村里人_天地

品牌故事 |《本草纲目》第二十四集——薄荷的故事_医道_村里人_天地

发布日期:2025-08-19 22:24    点击次数:163

《本草纲目》

第二十四集

- 一味中药一个故事 -

薄荷的故事

每一味中药故事都令人期待,皆因这些故事让我们忆起,原来这世界上除了人事外还有许多惊喜的遇见,它们亦如我们一样一日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经历冬去春来,沧海桑田存在于这烟火人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的存在皆为治愈、成全、利他,或者说它们比我们更接近于“道”。日新月异,变幻万千,传承千年,它们的故事,重现于世,让我们对这烟火人间重新认识、重新理解、重新感动、重新热爱、重新珍惜。就如今天华妈妈给大家讲的这味中药,它名为“薄荷”,亦名蕃荷菜、菝蔺、茇葀、吴菝蔺、升阳菜、南薄荷、蔢荷、见肿消、水益母、人丹草、香薷草、鱼香草,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夜息花”。

展开剩余94%

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薄荷”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荆州南部疆域有山名九嶷,九嶷山上有个小道观闻名乡里,称菝观。此道观原本破旧荒废,后有一老道带子弟到此。因老道医道至精,且无问贵贱,叩门即救,行医问药,遇富者取药值,逢贫者赠药周济,惠及乡里。老道称菝道长,隧人人皆称此观为菝观。

这日,菝道长煮了一壶茶,把徒弟们都唤到跟前一同吃茶。徒弟们心知师父定有要事,皆肃容端坐,虚心受教。菝道长用木勺给徒弟们舀茶,缓道:

“尔等习岐黄之书,长者至二十载,幼者亦已逾十载。尔等术业已成,皆可独当一面,悬壶于市井,以医道济人。”

菝道长顿了顿,从旁取出一简册又道:“此为吾之所学所悟,药方八十余首。吾之见解,未甚完备。对于许多杂症,吾仍未能解、未能明、未能彰。上古圣贤言,医道,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为师欲下山,游行九州天地,视听八达人事,寻灵石奇草,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诚心感悟,精进术业,求知解惑。”

次日,菝道长便独自下山游历。经过山川湖泊,遇奇石异草,菝道长会取之向当地人请教。听闻疑难杂症,菝道长亦会虚心向所遇医工求教。路上遇到病患求诊,菝道长皆倾囊竭能,弗计其功。

几度春秋,菝道长踏破百履,壮游万里,观山河之盛,涉湖海,穿沙砾,足印遍于天地间。

菝道长越行越感寰宇之无穷,而人如浮游,寄于天地;对医道探究愈深,愈觉变幻无穷,玄之又玄,如观星海,浩瀚无际。偶作停歇,菝道长仰观星辰自感渺小,学浅才疏,能力绵薄,感叹唏嘘。可想起往昔所遇受杂疾所磨的病者,便念起圣贤之言:

“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菝道长依旧笃信,纵竭毕生之力研习精进,哪怕再补充几首经世致用之方,俯仰天地,亦算不负此生。一路上,菝道长虽时有彷徨,心有迷茫,但犹自向前,从不停歇。

这日,菝道长经过一个荒凉的村庄,走进才见虫灾肆虐,禾苗尽毁,叶残茎断,田禾凋残,一片狼藉。村里人皆蓬头垢面,满脸愁容,亦有眼中有泪、心急如焚者。

菝道长遇人问其缘由方知,村里遭遇虫患,可此虫患与以往不同,不仅有虫蚕食谷树,还有一类异虫扰人,叮咬不止,所嘬噬之处,遍体生痕,痒不可耐;亦有更甚者高热烦渴、头身俱痛、骨节肌肉酸胀难忍,辗转难安。闻言,菝道长道自己略懂岐黄之术,愿尽绵力。村人面露难色道,虫祸之后,村人皆贫病交加,无资求医问药。菝道长道:

“疾厄相扶,义不索值。”

村人犹豫片刻,带菝道长前往。菝道长察看之后,便写药方,又取出银钱交给村人,让其抓药。村人遵菝道长医嘱,煎汤为病者服下,不日果然见好。

可虫祸之后病者众,菝道长身上银钱很快用尽,菝道长又将自己这些年收集的灵石奇芝异草皆卖之,然后又带村人进山挖药,可依旧难解百家之愁。

这日,菝道长带人采完药下山,日光如炙,炽烈逼人。菝道长顿感身心俱疲、眩晕不止,遇汤饼摊,便坐下歇息。这是他初次感受到如此精疲力尽仍无能为力,他闭上双目,眉头紧锁,用手揉了揉额,呼出一口浊气。

“道长,道长……”

菝道长闻言,只见汤饼摊的老妇人拿着几片绿叶给他。老妇人道:“见道长满面倦色,以此叶贴于额角,可令神志渐清,倦意稍减。”

菝道长忙道谢,接过绿叶,将之贴于两侧额角。未料到悠香辛凉,清中藏冽,触之如披清风,倦意顿消。此意外惊喜让菝道长精神一振,正欲问,已见妇人将一杯茶水端至他跟前。一瞧水中亦有几片此绿叶,菝道长不由端起来一饮而尽,只感冷香甘洌,满口生风,香如药刃,破闷解郁,头目为之一爽。

菝道长忙问:“请教,此为何叶,如此神奇?”

老妇人笑呵呵答道:“此草是路旁野草,因味辛凉,以其泡水,夏日消暑。”

菝道长又问:“此草怎么称呼?”

老妇道:“此草入夜后香气愈加浓烈,都称其‘夜息香’。”

菝道长不由接着问道:“敢问,此物还有何效用?”

老妇道:“初是其辛凉消暑,后发觉其香清新爽神,还有驱虫之能。”

菝道长闻言,不由将其拿到鼻前嗅了嗅,又放进嘴里嚼尝。菝道长微闭双眼,自言自语喃喃道:

“此草其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青,入足厥阴肝经;其味辛得地西方之金味,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辛能发散,入肝经肺经,能发表……”

说着,菝道长忽然睁大眼睛,用手拍桌道:“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利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有救了!有救了!”

妇人见状吓了一跳,忙问道:“道长,什么有救了?”

菝道长道:“村里人有救了!这便是良药!敢问,此草哪里有得寻?”

老妇人道:“俯首可得,山中尽是。”

菝道长问:“可带我去寻?”

老妇人道:“自然!我这就让儿子去采了交予道长。道长歇息片刻,太阳下山我便带你去摘。”

菝道长道:“我身无长物,无以为报。”

老妇人笑道:“道长医者仁心,不收锱铢,义诊施药,救了我们村这么多人,我们方才无以为报。”

不消片刻,老妇人的儿子已挑着两大筐夜息草到了菝道长跟前,又随道长去分发给病者。菝道长让病者煎汤服之,又将其捣碎敷于疹处。未料到,不日众人便见好,不到十日,陆续恢复如常。

此疫之后,菝道长走在山间忽然顿悟:“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道至简,珍石灵草或可成就神效名方,或可医异病杂疾,但唯有俯首可得之物,方能利百姓临时之需,方能解百姓燃眉之急,供百姓日常之用,经方配伍唯有百姓得心应手,方才是经世致用之方。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以古今之智,辅俯首可得之物,生难得之效,成其经世致用之能…… ”

菝道长觉一通百通,茅塞顿开,瞬间豁然开朗,他得去见让他开悟的老师。菝道长又去到汤饼摊,见老妇人喝茶,他问道:“冒昧可请教老夫人之名氏?”

老妇人道:“我是田舍妇,与草芥同名,茇葀,名贱字俗,不足为道。”

菝道长道:“茇葀,老夫人与吉草同名,吉人天相。”

说罢,菝道长肃然起敬,拱手行礼道:“老妇人,汝为吾师!”

从此,菝道长便潜心研习、探究俯首可得之草木晶石之效,他研习日常其所用之方,为能利百姓日常之需,而效用于日常饭食茶点之中,他尤其善用“夜息草”。受益百姓问起草之名,菝道长称“茇葀”,问道长尊号,道长亦称“茇葀”。菝道长以“茇葀”行医济世,惠泽乡里,以常感念“茇葀”老师解惑之恩,警醒自身辅万物自然之道。后来“茇葀”草成经世致用之材,传遍民间宫廷,以其制作之吃食尤受宫廷帝王之喜爱,再后来“茇葀”因俚语方言传播世人称其为“薄荷”。后来的后来,“薄荷”被各医家载入药典医书……

薄荷,土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薄荷”即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全株青气芳香。叶对生,开着淡紫色的小花,唇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

“薄荷”以“茇葀”为名时始见于西汉扬雄《甘泉赋》,作为药用最早载于《雷公炮炙论》。而以“薄荷”为正名始收录于《新编本草》,亦称《唐本草》:“薄荷,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入肺与包络二经,又能入肝、胆。下气冷胀满,解风邪郁结,善引药入营卫,又能退热,但散邪而耗气,与柴胡同有解纷之妙。然世人只知用柴胡,不知薄荷者,以其入糕饼之中,轻其非药中所需也。不知古人用入糕饼中,正取其益肝而平胃,况薄荷功用又实奇乎。惟前人称其退骨蒸之热,解劳乏之困,乃未免虚张其辞。余尝遇人感伤外邪,又带气郁者,不肯服药,劝服薄橘茶立效。方用薄荷一钱、茶一钱、橘皮一钱,滚茶冲一大碗服。”

《雷公炮制药性解》:“薄荷,味辛,性微寒,无毒,入肺经。主中风失音,下胀气,去头风,通利关节,破血止痢,清风消肿,引诸药入营卫,能发毒汗,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薄荷有走表之功,宜职太阴之部,中风诸患,固其专也。而血痢之证,病在凝滞,今得辛以畅气,而结凝为之自释矣。”

《用药法象》:“薄荷,清头风,除风热。”

《本草备要》:“薄荷,消散风热,清利头目,头风头痛,失音痰嗽,眼耳咽喉口齿诸病,皮肤瘾疹,疮疥。”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温,味辛,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薄荷辛润肺,肺气调而霍乱愈矣。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食不消;薄荷入肝辛散,宿食自消也。肺主气,薄荷味辛润肺,肺润则行下降之令,所以又能下气也。以气味芳香,故堪生食也。”

《玉楸药解》:“薄荷,味辛,气凉,入手太阴肺经。发表退热,善泻皮毛,治伤风头痛,疬疥癣,瘾疹瘙痒。滴鼻止衄,涂敷消疮。”

《本草新编》:“薄荷,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也。”

《千金·食治》:“薄荷,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

《滇南本草》:“薄荷,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医林纂要》:“薄荷,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玉楸药解》黄元御:“薄荷,味辛,气凉,入手太阴肺经。发表退热,善泻皮毛,治伤风头痛,疬疥癣,瘾疹瘙痒。滴鼻止衄,涂敷消疮。”

后《本草纲目》又加以补充:“薄荷,释名:南薄荷,金钱薄荷,水益母,蕃荷菜。气温,味辛,无毒。入手少、太阴,足厥阴。作菜久食,却肾气,辟邪毒,降劳气,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唐本草》。治阴阳毒,伤寒头痛,四季宜食《食疗本草》。能清头目,除风热,利咽喉,治口齿诸病;捣汁含漱,去舌苔;涂治蜂虿蛇蝎咬伤,风疹瘙痒、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闷等。李时珍解释其名由来:薄荷,俗称也。陈士良《食性本草》作菝茇,扬雄《甘泉赋》作茇葀,吕忱《字林》作茇芰,皆方音之转也。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孙思邈:煎汤洗漆疮。”

乍看之下挺复杂,简而言之,“薄荷”的作用很多,但最重要、最广泛运用的有两大作用:

第一,薄荷能疏散风热。主要是主风热表症,像发热、微恶寒、无汗头痛、咽痛脉浮数以及消除湿秽浊所致的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如中暑),薄荷可芳香化湿、调和脾胃。同时,薄荷能清利头目,利咽通窍,像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

第二,薄荷能解毒辟秽,外用疗疮,也就是抗炎镇痛,清凉止痒,像蚊虫叮咬、痱子、火毒疮疡诸病。

对于薄荷这两大作用,我们来逐一了解:

第一,薄荷能疏散风热。主要是主风热表症,像发热、微恶寒、无汗头痛、咽痛脉浮数以及消除湿秽浊所致的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如中暑),薄荷可芳香化湿、调和脾胃。薄荷性味辛凉,“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特性,能推动气机、向外发散,可解除表。“凉”性则能清解热邪,针对热证发挥作用。两者结合的“薄荷”,既能通过“辛散”透散肌表的邪气,又能以“凉性”清解体内的热邪,尤其适用于“风热”之证。薄荷归肺经、肝经。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素问・痿论篇》:“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风热表征”通常是外感邪气中的“热性”病邪侵袭肌表,导致肌表开合失常,出现发热(热度较高)、微恶风、有汗不畅,影响到头目,出现头疼、眼赤、咽痛、口干、咳嗽痰黄等症。薄荷,通过其辛香走窜之性,打开肌表的“门户”,使风热之邪随汗而出,解除“表证”。其凉性清热,又能清解体内因风热引发的热邪,缓解发热、咽痛、目赤等热象。因而“薄荷”常参与此类经方的配伍,像《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桑菊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川芎茶调散”“逍遥散”、《喉科秘旨》中的“六味汤”、《丹溪心法》中的“上清散”、《外科正宗》中的“咽利膈汤”、《丹方大全》中的“鼻渊通窍方”等。

第二,薄荷能解毒辟秽,外用疗疮,也就是抗炎镇痛,清凉止痒,像蚊虫叮咬、痱子、火毒疮疡诸病。

“秽浊”,指具有污秽、混浊特性的致病邪气,包括外感的不正之气(如暑湿秽浊、瘟疫之气)、内生的痰湿浊气等,其致病多表现为胸闷腹胀、呕吐泄泻、神志昏蒙(如中暑、湿温初起)或皮肤瘙痒等。薄荷气味芳香浓烈,中医认为“芳香能化湿、能辟秽”。薄荷辛散之性可推动气机流通,驱散停滞在体内的秽浊邪气(如暑湿、痰湿),阻止其进一步损伤脏腑。例如,夏季感受暑湿秽浊之气导致的头昏、胸闷、呕吐,薄荷可通过“辟秽”缓解这些不适。

另外,“解毒”在中医中多指清除导致“热毒”的邪气。薄荷的凉性能针对轻度热毒(如皮肤疮疹、咽喉肿痛)发挥清解作用,尤其适用于因风热、暑热引发的“毒”证。“疗疮”指治疗皮肤疮疡、疹痒、肿痛等病症(如痱子、湿疹、疮疖初起)。薄荷辛香走窜,通络散邪,外用时,其芳香之气能渗透肌肤,辛散之性可疏通局部经络,促使停滞在皮肤的风热、湿毒之邪向外透散,避免邪气滞留而加重疮疡。同时,其辛散特性可减轻湿邪瘀滞导致的瘙痒。薄荷里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疮疡病原体有显著抑制作用,减少感染化脓,薄荷醇能改变角质层结构,帮助其他药物成分(如解毒中药)深入皮肤,增强疗效。

薄荷还有个显著的能力就是在许多经方之中作为“使药”,引导药效至病所。因而薄荷常参与此类经方的配伍,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薄荷汤”、《圣济总录》中的“豉粥”、《景岳全书》中的“降痈散”、《杏林碎锦》中的“绿袍散”、《医宗金鉴》中的“万应膏”、《肘后备急方》中的“薄荷贴敷法”、《千金方》中的“薄荷煎汤外洗”、《普济方》中的“消毒饮”、《圣济总录》中的“青金散”“荆芥薄荷汤”、《外科正宗》中的“薄荷膏”、《痧胀玉衡》中的“薄荷汤”、《普济方》中的“一扫散”、《杏林碎锦》中的“绿袍散”、《永类钤方》中的“风气瘙痒方”、《时病论》中的“芳香化浊方”、《喉科指掌》中的“六味汤”、《御药院方》中的“薄荷煎”、《中药成方制剂》“风油精”等。

有首关于“薄荷”的诗是这样的:

“神农取辛苦,病客爱清新。寂淡花无色,虚凉药有神。烦心侵冰雪,眩目失埃尘。自是芝兰臭,非同草木春。”

有意思的是,薄荷还有花语:“永恒的爱、洁净的心灵、崭新的希望,愿再次相逢,美德与谦逊。”

怎么样?故事听到这,此时是否感觉薄荷已入心,深爱犹不知?热爱户外运动的朋友,哪天在山野得缘遇到一株薄荷记得合影留念。据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擦肩而过,说不准你就是它等候的人呢!

来,华妈妈现在就带大家去找薄荷……

中药之讲究真、正、纯,方才能见真效。今天,华妈妈带大家到一个值得信任的“中华老字号”。它于1938年创立,秉持“半为慈善半营生,利己利人驰盛誉”的理念,成为商务部认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它就是——何济公。

图片来源: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公众号

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是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属下国有独资企业,历经80余载发展,白云山何济公已成长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解热镇痛类及外用药龙头企业,拥有160多个国药准字品种,15个GMP认证剂型,6个厂区,4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建筑,160多个国药准字品种,15个GMP认证剂型,6个厂区,4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建筑,其主要产品包括“阿咖酚散”“701跌打镇痛膏”“感冒灵颗粒”,以及有薄荷参与配伍的“风油精”“消炎镇痛膏”等多个产品,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何济公的产品因价廉物美,深受群众欢迎,“何济公何济公,止痛唔使五分钟”“发烧发热唔使怕,何济公止痛散顶呱呱”的民谣传遍民间,何济公品牌形象深受百姓信赖。

好,到了,就是这里,我们一起采买一些回家吧!

图片来源: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公众号

薄荷的故事,华妈妈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记住,薄荷虽好,亦是一味药,它的使命是治愈,服用最好遵医嘱,因为每个人体质及基础性疾病都有不同。喜爱薄荷的朋友可以用一个玻璃瓶装一些薄荷放在自己常坐的桌上,感受薄荷的灵气,品味薄荷的智慧。

【号外】

切记:薄荷性辛凉,且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妇过量使用可能会对子宫产生刺激,增加流产风险;哺乳期女性若大量食用或外用,其成分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婴幼儿的皮肤和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薄荷可能会对其皮肤造成刺激,引起过敏反应,同时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等功能。薄荷属于凉性药物,体质虚寒(如经常手脚冰凉、腹泻、怕冷等)的人群过量使用,可能会加重体内寒气,导致虚寒症状加剧,如腹痛、腹泻等。对薄荷过敏的人慎用。阴虚者本已津液亏损,薄荷辛散发汗,可能加重口干、潮热。薄荷发散特性可能耗伤肺气,导致久咳不愈,肺虚者忌用。呼吸困难、哮喘患者忌用。胃炎、胃溃疡患者,空腹饮用薄荷水可能加剧黏膜损伤,有胃部疾病患者慎用。

作者 | 周君君

编辑 | 邹璇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

《本草纲目》第二十五篇中草药故事

从今天起,华妈妈每天给你们讲一个中草药的故事。准备好了吗?开始喽……

敬请期待

发布于:湖南省